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一件百戏陶奁,在陶奁的口沿上雕塑有3个艺人进行组合表演鼎技的造型,且是独立的鼎技表演中最复杂惊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件陶奁的提手用倒立伎人的造型图像做成,两人据奁边起顶,各用一足掌对接成拱形,另一伎人用双手握住下面两人悬于空中的膝盖处,向上倒立,精彩异常,比单手倒立于樽上的杂技当然难度大得多了。
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一件百戏陶奁,在陶奁的口沿上雕塑有3个艺人进行组合表演鼎技的造型,且是独立的鼎技表演中最复杂惊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件陶奁的提手用倒立伎人的造型图像做成,两人据奁边起顶,各用一足掌对接成拱形,另一伎人用双手握住下面两人悬于空中的膝盖处,向上倒立,精彩异常,比单手倒立于樽上的
杂技当然难度大得多了。
倒立的鼎技杂技技艺,更多的还是掺杂、糅合在其他杂技节目中运用,如在五案、走绳、爬竿等节目中画龙点睛,用倒立把节目推向高潮,其中较常见的是《安息五案》。这是一种叠案技,和今天的叠椅倒立有些类似。它大概是吸收了安息传来的某些杂技因素发展而成的。艺人在一张张叠起来的案上进行表演,案数不等,最多的达12案。
在案上表演鼎技的过程中,艺人须有较高的胆量和平衡能力。除了《安息五案》,走绳、爬杆等节目中也有这类鼎技的独特表现。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艺人在下插刀剑的绳索上的倒立表演,使人们看了更觉惊险。在古代高空杂技表演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表演,既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也说明了古代艺人所受的非人待遇。
柔术,是腰腿的柔软功夫,其形式为拗腰身体反弓,头脚同时着地。它和鼎技都是形体运动,互相借用,其主要特点是以反弓的姿态出现。辽宁省辽阳棒台子屯古墓壁画中有一幅百戏图,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柔术表演的具体情形。在一只圆形细腰的小木台上,有位丫髻红衣的小女孩在进行表演。小演员的双足立在小木台的边缘上,身体后仰,两手也向后翻转,并支撑在小木台上,形成反弓的姿势。四川出土的石棺上面有一杂技图,表演者的掌、趾据地成弓形,口衔串珠仿佛做甩动的动作。这既要求柔术艺人有柔软的身躯,同时其四肢在力度上也要达到一定的承受力。
在柔术表演节目中,还有一种称为“倒挈面戏”的形式,其难度相应地更大一些。这种形式要求艺人在倒立柔术的表演中,须将头从身后弯曲置于双足之间,并用双手握住足胫,使整个身体团成圆球。这在杂技界叫做蹩元宝,它对艺人柔软的技巧要求非常高。这种节目难度大,又新奇,早在西汉初期就被列于乐府,用于招徕胡人。贾谊的《新书·匈奴》记载:“胡人之欲观者勿禁……上使乐府幸假之倡乐,吹箫鼓鼗,倒挈面者更进。舞者、蹈者时作,少闲击鼓,舞其偶人。”以倒挈面戏招待胡人,说明汉族杂技艺术中的柔术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上面写的就是有关于杂技的历史,当然小编只是说了一部分,想要了解的更多,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