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时期的杂技艺术中,高空节目是较为丰富和具有特色的。而其中的“都卢寻橦”与“凌高履索”就是较具代表性的两类表演形式。接下来,小编将带着大家共同来学习一下有关于寻橦杂技技艺的小知识,当然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内容,可以跟随小编的脚步。
汉魏六朝时期的杂技艺术中,高空节目是较为丰富和具有特色的。而其中的“都卢寻橦”与“凌高履索”就是较具代表性的两类表演形式。接下来,小编将带着大家共同来学习一下有关于寻橦
杂技技艺的小知识,当然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内容,可以跟随小编的脚步。
都卢寻橦,即今天杂技中的长竿技艺。“都卢”是一个国名,在交趾(今越南国内)以南,据说其国之人体轻善于攀缘。“寻橦”即指长竿,都卢寻橦从春秋时期的“侏儒扶卢”发展而来,并吸收了都卢这个地方攀缘的特点。
《国语·晋语》中有所谓“侏儒扶卢”之技,“扶”即“缘也”,“卢”指“矛戟之柲”,即小矮人缘矛戟之柄以为戏。由此发展出来的都卢寻橦技艺,在汉代相当流行。当时所用之橦,亦是用矛、戟之柄代替的,一般长度超过5米。艺人进行都卢寻橦节目的表演,所用长橦的形式,主要包括有“T”、“十”和“丨”形3种,而表演的方式则分为固定式、移动式和“戏车高橦”式。
固定式寻橦技艺,是将长橦固定在地上或某种物体上再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这种固定方式一般是用绳索向两边打桩,或者用“十”字交叉木架等固定,由演技者缘橦至竿顶进行表演,这就是现代杂技中的“爬竿”;另一类形式是和“履索”结合在一起做综合性表演,演技者先做缘索表演,然后至竿顶献技。
移动式寻橦技艺,亦即现今所说的“扛竿”。其主要特点是底座须用手擎、肩扛或额顶。山东沂南汉代石刻中的寻橦技艺表演就是一种移动式。图中一人把橦竿顶在额上,掌握好重心,使其直立于空中,橦的上部生一横木,作十字架形,竿顶附有一小盘。在橦竿的上部共有3位小演员,上层一位用腹部伏在小盘上,手足平伸,下层横木左右各有小演员一人,正做着探海倒挂空中的动作。这种移动式寻橦技艺,在扛竿时底座必须随时调整重心,保证橦竿平衡,使演员灵巧安全地在橦上进行表演。
上面的内容就是小编想要告诉大家的内容,当然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你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便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杂技的知识,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