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子原是我国农村贮存谷物的一种容器。古代的农民每逢收获季节,看到黄金般的粮食,心中充满了喜悦,丰收的景象使他们忍不住拿起陶器“瓦钟”,连连抛扔于空中,再用手接住,以此抒发他们内心的欢快心情。这种淳朴的举动,被艺人们模仿并加以改进,久而之久,便形成了杂技中的一个表演项目——耍坛。
坛子原是我国农村贮存谷物的一种容器。古代的农民每逢收获季节,看到黄金般的粮食,心中充满了喜悦,丰收的景象使他们忍不住拿起陶器“瓦钟”,连连抛扔于空中,再用手接住,以此抒发他们内心的欢快心情。这种淳朴的举动,被艺人们模仿并加以改进,久而之久,便形成了
杂技中的一个表演项目——耍坛。
耍坛的表演,在汉代已成为杂技艺术中的主要项目之一。这种项目与跳丸、跳剑一样,也属耍弄技艺的一类,但耍坛是将坛子抛向空中之后,不用手接,而是使坛子向人体其他部位转移,如转向肘、小臂等,抛的高度也是有限的。这类节目的种种优美身姿和技艺高超的动作都是以各种花样的扔和接来做基础的。
一般来说,表演开始,艺人先将坛子托于手中,继而将坛抛向空中,再用肘、额头或小臂承接。接着再将坛子从其所在部位颠向空中,转移至人体其他部位承接。在这一连串的表演过程中,作为道具的坛子必须始终保持平衡,不倾不倒,直至最后顺利地将坛子放下。河南南阳唐河县湖阳辛店出土的《百戏》画像石上,就有艺人耍坛的表演。
图中部有四盘一鼓,一男舞人着长袖衣,足着靴,一足立鼓上,一足屈膝踏盘;旁有一俳裸上身,着裤,右手跳双丸,左手在耍坛;左侧一伎单手倒立于樽上。这里的耍坛人是将坛置于手中的,推测是当时耍坛的起始动作。
这一时期的耍坛技艺对后世影响较大,隋代出现的“弄瓮”,宋代的所谓“踢弄家”,其基础当推古代的耍坛技艺,不过是由坛发展到了瓮、钟、罄等其他生活用具,且用足踢也成了这种耍弄技艺的基本动作之一。据推测,所谓“足踢”,不应像是古代蹴鞠般用足硬踢,而是如同现今杂技耍花坛节目中,趁花坛下坠之势,用足承接然后再抛向空中。现代耍花坛节目中的表演程式如手扔、脚踢、背滚和小筋斗以及花样动作,如“扔高”、“过桥”、“抱月”、“砸脖子”等,就是在古代耍坛杂技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上面的杂技内容只是一少部分,当然你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获得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