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杂技的跳剑节目,你了解吗?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 2021-01-24 | 1651 次浏览 | 分享到:
  “跳剑”作为一种手技,与跳丸的形式相同,只是二者所抛的对象不同。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同时双手抛接7剑的技艺,表明跳剑手技的起源亦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汉代,杂技的跳剑节目虽然时有出现,但已不如跳丸节目那样盛行了。
  杂技
  汉代跳剑节目中的抛弄之数有2、3、4剑之别,它与跳丸相比,要困难得多。跳丸只要能接住就行,接触到飞丸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跳剑则必须操纵剑在空中的运行方向,以使剑柄恰好被接住。有关跳剑的形象资料,见于四川德阳、郫县及山东沂南等地的画像砖、画像石上。在沂南古墓出土的描绘跳剑图像的画像石上,一位银须飘忽的老年艺人,裸露上身,双腿微蹲,聚精会神地在抛接着4支短剑,其中3剑在空中,1剑在手。有趣的是在老艺人的足边还放着5个小圆球,可能是他刚抛弄过的道具。
  
  “跳丸剑”是从东周的跳丸、跳剑两项手技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一类复合式节目。汉代的跳丸剑技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先是抛接部位,能根据表演者的特长,手、膝、胫、足跟等兼用抛接。山东省安丘县王封村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表演者即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抛接耍弄,共抛接8丸3剑。丸、剑的形状差异较大,运转的规律各不相同,因而尤为不易掌握,非具一定的技巧水平而不能为之。当时,耍弄丸剑之数量可到3剑11丸,这种技巧确实不凡,即使在今天的人看来,也属“神技”。
  
  杂技的跳丸剑除了独立表演外,还和其他杂技项目配合表演,这在文物资料中有着形象的反映。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画像砖中,有一块是表现跳弄丸剑技艺的。画中1位女艺人手持长拂婆娑起舞,其右1人在持鼗伴舞,上方有1人在跳弄6丸,另1人则左肘耍坛,右手抛接1丸1剑。就最后这位表演者来说,所抛接丸、剑的数量不多,但他在抛接1丸1剑的同时,还要注意掌握所耍陶坛的重心平衡,一心二用,却也够技艺超常了。
  
  手技耍弄艺术是一种以双手耍弄为主,兼用身体其他部位对诸种物件进行抛接的表演。自其诞生起,便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花样不断翻新。从东周时期开始的跳丸、跳剑到两汉的跳丸剑及和其他节目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式表演,为手技耍弄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梁代有跳铃,唐代白居易有“舞双剑、跳七丸”的诗句,宋代发展出了跳弄花鼓槌等技艺。这些都为现代杂技艺术中手技种类的丰富和多样化打下了基础。
  
  上面讲的就是杂技中的跳剑这一个技艺,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