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鱼龙曼延的幻术表演,还见于山东沂南汉墓发现的大型百戏图画像石中。在这一庞大的百戏表演中,一部分为鱼龙曼延节目,在《龙马负图》节目的后面,有一艺人扛着一巨型的扎彩大鱼,旁边有两个艺人摇着类似现代货郎鼓似的乐器——“鼗”,正在逗引着大鱼。可见,鱼龙曼延这一大型幻术节目,已经成为当时杂技艺术中的重要项目,在独立设计、演出的同时,也与其他杂技节目进行组合表演。
有关鱼龙曼延的幻术表演,还见于山东沂南汉墓发现的大型百戏图画像石中。在这一庞大的百戏表演中,一部分为鱼龙曼延节目,在《龙马负图》节目的后面,有一艺人扛着一巨型的扎彩大鱼,旁边有两个艺人摇着类似现代货郎鼓似的乐器——“鼗”,正在逗引着大鱼。可见,鱼龙曼延这一大型幻术节目,已经成为当时杂技艺术中的重要项目,在独立设计、演出的同时,也与其他
杂技节目进行组合表演。
魏晋六朝,鱼龙曼延幻术被称为《黄龙变》,并继续成为杂技中不可缺少的主体节目。后世的鳌山、灯会、滚龙灯等都和它们的流传有关,一直到了清代,还有鱼龙表演流传。清末民间戏法中的灯彩幻术,“鱼化鳌、鳌再变龙”,就是这套节目直接的继承,只是在规模上小得多了。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幻术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奇变之乐”的其他幻术节目也相当盛行。《盐铁论·崇礼篇》云:“夫家人有客,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反映出幻术技艺在当时的民间已较为流行。这一时期,在杂技活动中演出的小型幻术节目,亦即“奇变之乐”主要分为两大形式:一种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特点的“神奇方术”。在这些幻术节目中,常见有神仙境界、神仙人物及仙禽神兽等,且与当时盛行的神仙思想、方士、神仙家有着密切关系。另一种形式,即从西域(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区)等地传入中国的外国幻术。尤其是这些以西域为代表的外国幻术,在传入中国后,很快即被中国本土的杂技幻术艺人所吸收,为我国杂技幻术的丰富与创新提供了条件。
在中国本土产生的幻术节目,这类“神奇方术”一般是以巨大的道具、众多的人员集体表演为主,但也有不少是单人表演的,如“蹈局出身,藏形于斗中”,表现的就是一位腰姿柔软的艺人,单身缩藏于斗中隐身的幻术,也即是《盐铁论》中所谓的“追人”之类的表演。张衡《西京赋》中“奇幻倏忽,易貌分形”的记载,即是对这类幻术中人物变化之快、技巧之高的描述。当时颇负盛名且至今还在流行的以“钓鱼”为代表的一类节目,就反映出了这一时期杂技幻术技艺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