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杂技节目中道具的使用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 2021-01-18 | 1453 次浏览 | 分享到:
  现代杂技节目中长竿技艺的“倒挂金钟”动作,正是古代“跟挂”动作技巧的发展。“腿挂”技艺是用小腿挂竿,倒挂在竿上。而“用手攀挂”则是以手攀竿,挂于竿上。尤其要指出的是,这种“挂”竿动作在表演的同时,身躯、手和足等互相配合还可以形象地做出各种造型,如“鸟飞展翅”等。“腾”,是指表演者在双橦或多橦之上做腾跳动作。
  杂技
  “旋”,亦称“腹旋”,是演员在橦顶旋盘上做各种旋转动作。“舞”所表现的是艺人在橦竿上做各种舞蹈。山东微山县沟南村出土的画像石中,有一块绘有固定式的并立三橦,中间一橦的顶端有一身着长袖舞衣的艺人正在翩翩起舞。
  
  这种形式的技艺将长竿之技与舞蹈糅合在一起表演,既新颖优美,又惊险动人,代表了当时寻橦技巧的较高水平。竿上技巧的“坐”,是指艺人双腿跨骑或蹲踞竿上进行表演。上述各类高难动作的出现,说明竿上表演的技巧内容已相当丰富,为都卢寻橦节目的整体丰富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橦技中的下竿动作表演,主要盛行类似“猫行”的倒头下,即演员双腿绕竿,头部朝下,双手握竿而下。现代杂技长竿技艺中,有一种被称为“倒坠”的下竿技巧与此相类,只不过这种“倒坠”除了演员双足贴竿、头部朝下外,两手是撇开的。在下滑过程中,待势将落地,忽然骤收双腿,悬在竿上。这种下法十分惊险,不过,追溯其渊源,它与汉代盛行的“猫行”下竿技巧当有着某些发展、演变关系。
  
  由于汉代打下的基础,至魏晋六朝时期寻橦技艺出现不少新的表演形式。一种是“齿上橦”。《邺中记》一书记载:“有额上缘橦,至上鸟飞,左回右转,又以橦着口齿上,亦如之。设车马,立木橦其车上,长二丈,橦头安横木,两伎儿各坐木一头,或鸟飞,或倒挂。”艺人将载有两人的橦竿,忽而移至头顶,忽而用齿咬住,表现出了“力”的健美。
  
  同时戏车上寻橦的表演,还是继承了汉代“戏车高橦”的技巧,表现出了一脉相承的关系。另有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是“肚上橦”。甘肃敦煌莫高窟保存着一幅北魏时期的寻橦壁画,画上绘着顶竿艺人,反弓手足撑地,其肚上顶着一竿,在竿的顶端有一个小演员正在做着惊险的柔术动作。在古代没有防护绳的情况下,演员们要在高空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技巧动作,确实有些出于现代人的想象之外,足以反映出当时橦技艺人的深厚功底和技术水平。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就可以获取更多的有关于杂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