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高履索,是古代杂技高空节目中又一个吸引人的项目,是一种将绳索两端固定,由艺人在悬空的绳索上表演各种花样动作的杂技节目,即现代的《走索》或《走钢丝》。蔡质的《汉官典职》中记载凌高履索节目的情况是:“以两大绦绳,系两柱间,相距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除了在绳(索)上行走之外,还能在上面跳跃,甚至在绳上旋转舞蹈。汉代流行的凌高履索技艺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绳索呈水平状和绳索呈倾斜状。演员则根据各自的特点在长绳索上做各种花样动作。
凌高履索,是古代
杂技高空节目中又一个吸引人的项目,是一种将绳索两端固定,由艺人在悬空的绳索上表演各种花样动作的杂技节目,即现代的《走索》或《走钢丝》。蔡质的《汉官典职》中记载凌高履索节目的情况是:“以两大绦绳,系两柱间,相距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除了在绳(索)上行走之外,还能在上面跳跃,甚至在绳上旋转舞蹈。汉代流行的凌高履索技艺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绳索呈水平状和绳索呈倾斜状。演员则根据各自的特点在长绳索上做各种花样动作。
长绳索是水平状的履索技艺,是一种较为普及的形式。直到现代,这一技艺仍是杂技艺术中走索项目的主要内容。山东沂南画像石中的履索表演,在一拉紧绷直的绳索上,有3个艺人在走绳。两边的两位艺人手执长幢,一边调整身体的平衡,一边表演;中间的艺人两手据绳上,两足朝天,正在拿顶。在绳的下面还倒插着4把尖刀,显示了这一表演的艰险形象。
与前者相比,走斜绳的技艺未必更加惊险,但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其中除了要努力维持身躯的平衡外,还要遏制下滑。在汉画中,反映这类走斜绳技艺的画面,主要以双车双橦联索上的表演和与长竿技艺结合在一起的表演较为典型。双车双橦联索上的表演,如河南新野出土的绘有这类图案的画像砖,表演中走索者要在完全靠臂力拉紧的斜绳上,克服戏车奔跑所产生的颠簸震动,完成走斜绳的技艺。这种表演,与在水平状的绳索和固定的斜索上表演相比,要略胜一筹,且其惊险程度也更大。
与长竿技艺结合在一起的履斜绳表演,在山东邹县城关出土的画像石上有着形象的描绘。这是一幅在打桩固定的建鼓橦两根八字形斜绳上表演走索的图像。图中展示建鼓橦的斜绳背有两人在做索上寻橦技巧。
在右斜绳的上部,自上而下为第1人侧身卧、沿索下滑,第2人沿索大步下。下部人迎面上,其中1人倒立在另1人肩上,绳下1人双手跳5丸紧随缘索而上。左边斜绳最上端1人坐于绳上下滑,第2人大步沿索下,与第3人迎面相遇,似要切肩而过。
绳下段还有2艺人着长袖衣,边舞边缘绳而上。这种项目是一种凌高履索与长竿技艺以及弄丸、舞乐等结合在一起的技巧表演,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说明这时的杂技艺术已开始朝着复合杂技的方向发展了。
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资讯吗?可以继续关注小编哇,小编会在这个网站上分享更多的杂技小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