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杂技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 2021-02-26 | 1738 次浏览 | 分享到:
  耍坛技艺对后世影响较大,隋代出现的“弄瓮”,宋代的所谓“踢弄家”,其基础当推古代的耍坛技艺,不过是由坛发展到了瓮、钟、罄等其他生活用具,且用足踢也成了这种耍弄技艺的基本动作之一。据推测,所谓“足踢”,不应像是古代蹴鞠般用足硬踢,而是如同现今杂技耍花坛节目中,趁花坛下坠之势,用足承接然后再抛向空中。现代耍花坛节目中的表演程式如手扔、脚踢、背滚和小筋斗以及花样动作,如“扔高”、“过桥”、“抱月”、“砸脖子”等,就是在古代耍坛杂技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杂技
  旋盘也是一种耍弄技巧,是我国民族杂技节目转碟的原始形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旋盘之技最早流行于汉代。其主要的道具多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盘、碟等。旋盘的表演程式是用一根3尺长的细竹竿做成竹签,将其顶在盘、碟等道具的底部,继而抖动手腕,使盘、碟等在竹竿顶部随抖动节奏晃动旋转。一般来说,这种旋盘技艺水平的高低,除了要看表演者动作的难度,更要看所有旋盘、碟的多少和它的稳定性。
  
  汉代,旋盘的技艺已相当高超。首先,在执竿旋的基础上,当盘被旋到一定的速度后,可以迅即用手将其托住,或者用口衔住。还有,当盘被旋到一定程度后,也可将正在旋转的盘带竿放置到表演者的额头上继续旋转。这里,除了要掌握好旋盘的速度,更要注意竿盘和执竿部位的平衡,因而其技巧性要求非常高。
  
  其次,演员在表演旋盘时,其身体动作或坐或立,或边走边旋,或用左、右手交替执竿旋盘,潇洒自如,令人称绝。辽宁省辽阳棒台子汉墓壁画中的旋盘图,反映的是艺人曲蹲旋盘表演的情形,图中艺人用两根细竿在旋弄着1只大盘,盘中还放置着1只耳杯(见图10)。这与后世杂技中的《口签子》杂耍节目接近。
  
  不过,汉时的旋盘表演只限于男性,且每人所旋之盘只有1只。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铜舞人饰件,舞人为两个佩剑男子,脚下同踏一长蛇。一人两手前后伸开,另一人两手左右平伸,掌中都托有一盘,边唱边舞。这种双人双手舞盘的表演与旋盘不同的是表演者直接用手掌舞盘,这与旋盘相比要容易得多。不过,这种一人舞弄双盘的表演,为旋盘从一人1盘到一人多盘的发展提供了改进的基础。
  
  想要了解更多的杂技表演的内容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获得更多的内容。